10月的吉林四平,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玉米随风摇曳,田野里一派丰收的景象。作为产粮大市、中国唯一的“优质玉米之都”,四平玉米一等率平均达到90%左右,平均容量、淀粉、蛋白质含量分别达到74%、9%、4.5%以上,玉米等级比例高、质量品质高。近年来,四平市立足玉米资源禀赋,走出了一条集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为一体的特色玉米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种好玉米,夯实发展基础
黑土地,是世界公认最肥沃的土壤。近年来,吉林省借助土地和资源优势,大力推进玉米种植,全市玉米播种面积51.5万公顷,年产量近85亿斤,玉米种植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,有力夯实了玉米产业基础。
站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(玉米)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,饱满的玉米穗挂在秆上等待收割。
此刻,国家级示范合作社——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卢伟正在田地里查看玉米长势。“通过科学种田,合作社每公顷玉米增产2000斤左右,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点。如今合作社成员已超过200户,社内每公顷土地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,大家的干劲越来越足。”卢伟介绍,合作社是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“梨树模式”的实践者,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、产量稳定增长让村民们喜上心头。“之前在税务部门的辅导下,我们知道卖粮和销售种子化肥免税,没想到经过加工的糯玉米也是免税的。有了国家的好政策,我们不仅要种好粮,也要生产形式多样的速食农产品,带动广大社员共同致富!”卢伟说。
开发产品,推动产业升级
近年来,四平市持续拓宽玉米产业发展通道,集聚发展动能,玉米产品产销均迈上新台阶,一套完整的现代化玉米产业体系已经形成。
走进吉林省坤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一粒粒普通的玉米经过粉碎、细化、熟化、挤压成型、烘干等流程,变身玉米面条、玉米糁、代餐粉、杂粮速食粥、早餐片……从初级加工到深度加工,玉米“物尽其用”,一粒粒玉米变身50多种产品,串起一条“黄金产业链”。
“我们公司一直致力于产品的自主研发,主产的辛绿缘和久谷元系列产品,原料均采用黄金玉米带上种植的非转基因玉米,产品绿色、营养、健康,无任何添加剂。”该公司总经理辛立斌介绍,企业采用“公司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,投资2500万元自建生产基地,签约300余户农村劳动力生产玉米面条、麻辣烫、米线等产品,产业优势不断扩大。
“让我感动的是企业起步这几年,国家和税务部门的支持。我初步算了一下,近年来享受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政策帮助我们省下了近20万元,今年延续实施的小微企业减征政策又帮助我们省下了1.8万元,极大提振了公司的发展信心。”辛立斌说。“立足白山黑水,辐射全国市场,成为中国一流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是我们公司的前进目标。”谈及未来发展,辛立斌信心满满。
搭建平台,强化品牌建设
作为国内首个提出、实施、发展“玉米主食化战略”的农业大市,四平市积极提升四平玉米品牌优势,通过政府搭台,连续举办两届中国·四平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,广泛汇聚国内优势资源,擦亮“中国优质玉米之都”金字招牌。
今年大会期间,四平市精心打造全国首条玉米主题街区,街区集玉米食品、玉米衍生产品流通销售、餐饮娱乐、文创展示及旅游体验、网红打卡等功能于一体,吸引数十家玉米食品企业在此经营,现已成为当地地标性文化商业特色和休闲体验街区。
街区内,店铺前人头攒动的吉林省凤姐初粮食品有限公司,是一家专业性玉米食品企业,主要生产玉米挂面、馒头、水饺等食品,年产玉米主食化产品1万吨。说起税收服务,公司负责人王舒煜竖起了大拇指:“入驻街区以来,我们公司日均销售额近8000元,较上月翻了一番。收入大幅增长后我立刻就想到需要申报缴税,但需要缴纳什么税种、缴纳多少、怎么缴纳却难住了我。没想到税务部门主动来到街区送服务,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轻松在网上完成办税,这种想企业所想的做法真棒!”
从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(玉米)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,到玉米加工、产品研发、销售全链条发展,再到四平玉米品牌建设、规划推广,几年间,四平市实现了“一根玉米到系列主食”的精彩蝶变。未来,四平市税务部门将继续坚持想在先、做在前,用更加贴心的税收服务做好玉米产业发展“税务文章”。
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