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,国家税务总局洮南市税务局退休干部范忠,一直没能实现去长春参观吉林省税务文化馆的愿望。文化馆就在国家税务总局吉林省税务局办公楼的五楼,在同一楼层办公的杨洋就很幸运,看到展馆的门开了,就进来浏览。全省税务干部都期待着疫情阴云完全消散,早日参观这个定格吉林税务人初心的地方。
用“心”记录,见证成长
据吉林省税务局总会计师刘国民介绍,早在2016年年底,原吉林省国税局就计划筹建文化馆。建设期间,恰逢国税地税机构合并。2018年8月,吉林省税务局重新启动文化馆筹建工作,并在全系统征集税史资料。文化馆的建设,成为全省税务干部关注的焦点。在疫情最严重的日子里,场馆建设一度暂停。一波三折的文化馆建设,牵动着所有人的心。直到今年6月,文化馆建设基本完成,能陆续接待少量的参观人员。
作为第一批参观的“游客”,吉林省税务局人事处处长王文汇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,感言道:“布展庄重典雅,税史清晰凝练。重大事件回顾,重要人物见证,古今融会贯通,让我从税自豪感倍增。可学,可鉴,可喜,可贺。”
吉林省税务文化馆占地面积612平方米,分为序厅、税史展厅、党建展厅、展示厅4个部分。序厅展示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税收制度演变历程;税史展厅展示的是1907年吉林建省到2018年机构改革期间,吉林省的税收发展历史;党建展厅展示的是自2018年国税地税机构合并以来,吉林省税务系统以党建为引领开展工作的内容。文化馆收藏税收文物1000多件,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,在时间上涵盖了清朝统治末期到2018年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等历史阶段,在种类上包括了钱币、印花税票、车牌捐证、完税证明、会计账簿、税务报表、影视资料、照片图片、书籍报刊、邮票贺卡、微机算盘、印章牌匾等实物类型。
“我看到了自己的身影。”站在抗击疫情、支持复工复产的一组照片前,党建工作处的杨洋情不自禁,“作为省局抗击疫情的志愿者,我也留在历史中了。”杨洋看到的照片,是吉林省税务局5名干部疫情期间在车站值岗时,身着防护服的合照。她们的“逆向而行”,得到了省直机关工委的通报表扬。
“税务文化馆记录了吉林税务人的成长过程,留下了属于吉林税务人的精彩瞬间,期待它成为税务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税务精神培育基地。”杨洋说。
盼着去文化馆参观的退休干部范忠,今年91岁了,他捐赠的物品中有一件是20世纪60年代征收自行车牌照税后,给自行车打号的数字印章。范忠说,他年轻时与同事骑车走遍乡镇农村征收税款,遇见雨雪天气是常事,大家从未抱怨过辛苦。
身体健朗的范忠,退休之后还担任洮南市税务局老干部自管委员会的委员、主任。他每个月都要去洮南市税务局几次,关注着青年人的成长。“希望年轻人在现代化的征管条件下,仍保持务实、勤勉的工作态度。”范忠感慨地说。
述说历史,聆听未来
文化馆定格了一代代税务人为国聚财、为民收税的初心,也同样定格了文化馆建设者保证进度、不负众望的初心。
吉林省税务局非税处副处长、原税史办公室副主任刘秀英说,4年多的时间里,不管经历怎样的困难,文化馆的建设人员始终没有停止过努力。
刘秀英上下沟通、内外协调,她的微信朋友圈全是寻找文物史料的“寻物启事”,寻找相关人员的“寻人启事”。文化馆开工后,她又从“寻宝人”变成了“监工”。她说,在文化馆建设过程中,大家倾注了很多感情,“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,看着文化馆一天天建成。”
长春市朝阳区税务局的张延,在2017年借调到税史办公室,把这支团队称为“有税务情怀”“爱捡破烂”“爱感动落泪”的团队。她说,参与文化馆建设的经历很珍贵,看着退休老干部捐献出珍藏多年的老物件,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。有一次,大家正在为印花税票收集不全而一筹莫展,总会计师刘国民送来了他珍藏的全部印花税票。以馆为重,是吉林省全体税务人的心声。
参加文化馆建设的魏阳阳,现在是讲解员。她清楚记得,去年3月24日,和以往每个加班的周末一样,税史办的5个人一起到单位研究税务文化馆的布展内容。就在前一天晚上,总会计师刘国民不小心摔了跤,他嘴上带着伤,忍着疼痛部署工作。
类似的事情,张延和魏阳阳讲了许多。静静的文化馆,在述说历史也在见证现实和明天。文化馆没有一个文字是空洞的,没有一段影像是多余的,没有一件物品是遗弃的。历史只有沉淀,才愈显它的凝重。
吉林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刘虎表示,税务历史是税务人创造的,税务前辈践行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,奠定了税收事业发展的基础,历史会铭记每一位作出贡献的人。文化馆要讲好税务故事,激励青年干部不忘初心、砥砺前行。
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