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心扑在扶贫上
——记汪清县天平村驻村“第一书记”伊学义
本报记者 王雨
再见伊学义书记已经时隔半年了。还是那副黑边眼镜、那套迷彩服、那双运动鞋,胸前金黄色的党徽随着身体转动闪耀着光辉。
“之前跟你说过我的目标,现在都实现了,今天你来‘检验’一下我的工作。”日前,记者走进汪清县天桥岭镇天平村,在天平村扶贫“零加价超市”门口,驻村“第一书记”、州税务局干部伊学义兴奋地带着记者去看他的工作成果。
贫困户实现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是伊学义扶贫的目标。为此,在他扶贫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,“打折药店”“零加价超市”“扶贫服装店”等惠民举措逐步落实。
走进“零加价超市”,记者看到超市里的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。在其他超市里卖2元的矿泉水,在这里只要0.9元。
“这里的商品都是按照进价销售的。”伊学义告诉记者,超市将面向全村村民,通过参加村里的义务劳动,村民可以获取相应的积分,并换购商品。
在天平村扶贫服装店内,裤子、毛衣、棉服等秋冬款服装都已上架,村民可以免费来领取3到4件,至今已发放了2000余件。
天平村的老病残贫困户,吃的药都是报销目录以外的药品,经济负担很重。为了减轻老百姓吃药的经济负担,伊学义走访了镇里、县内的多家药店进行商谈,为老百姓确定了扶贫定点打折药店。
扶贫先扶志,电教培训中心是天平村扶智的硬件设施。“在这里我们给百姓讲点儿农业知识、放个宣传片。本身我是学计算机的,现在村民都想学网上购物、网上卖货。通过这个平台就能都办到。”伊学义说,如今电脑、幕布都已经配备齐全,就等着村民来学习知识了。随着超市、服装店等设施的投入使用,伊学义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规划已经全部完成。然而,想要长期为村民谋福利,必须有经济支撑。天平村扶贫榨油厂、定值车间建设、日产5万袋的菌包厂等项目成为了坚实的“后盾”。
“村民种黄豆的比较多,但是以前都卖不出去,根据这个情况建设了榨油厂。”伊学义积极帮助协调40万元资金,引进了全自动的榨油设备,榨出的油达到国家二级标准,并由州税务局全部内销,榨完油后剩下的豆粕还能用于制作木耳菌包。产业每年分红10万元,部分用于零利润超市的补贴,部分将用于贫困户分红。
此外,天平村定值车间建设项目总投资413万元,项目年收益24万余元,可带动天平村贫困户人均增收881元,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12万元;投入613万元建设日产5万袋的黑木耳菌包厂,贫困户每年每人分800多元;投入63万元购买农机,每年实现红利5万元……通过产业项目的投产达效,今年,天平村92户144名贫困人员预计将全部达到脱贫标准。
在2018年,伊学义获得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。
记者手记:
在扶贫工作中,伊学义还有一个习惯,那就是写扶贫日志。图文并茂地记录着他每日所做的工作。20万字的扶贫日志,记录了他和百姓之间的真挚情感。
扶贫路上,伊学义还有着妻子的陪伴,妻子姜玉杰每天为工作队的队员们做饭,并且兼管“打折超市”,在工作中,是伊学义的左膀右臂。“村里就是我的家。”伊学义说。
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|